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齐鲁农云”数字乡村大脑迭代升级,涉农数据有了新价值

  • 股票
  • 2025-04-16 06:38:14
  • 15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请问,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基层方面,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哪些做法和考虑?  周春艳:近年来,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创新人才开发使用机制,有序促进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不断集成优势人才资源服务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抓好《规划》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强人才支撑。重点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汇聚人才智力资源。落实柔性引才用才政策措施,突出“项目引领、成效为先”,鼓励各类人才通过项目制形式,以柔性方式服务基层、服务产业,使更多海内外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落实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行动,结合基层实际需求,组织发布“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的“招募令”,面向各类人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原则开展项目合伙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富民兴业,促进城市中的科技、教育、资金、项目等各类资源与基层乡村的充分对接。落实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允许各地结合实际,按规定在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适当放宽学历、专业、户籍、年龄条件,降低开考比例,为充实基层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着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持续推进基层职称制度落实,做好基层中小学教师、基层卫生等职称评审工作,动态修订完善基层职称评价标准,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打通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人员的晋升通道,不断激发基层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持续实施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不断为基层培养输送青年人才,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发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着力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发挥乡土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作用,将各类乡土人才列入信息库管理,按照基层需求精准匹配专家资源,充分支持各类专家人才发挥作用、投身乡村建设。发挥专家服务基地作用,持续优化专家服务基地布局,制定省级专家服务基地柔性引才用才成效评估办法,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基地引才作用发挥。发挥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作用,深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家齐鲁行”品牌建设,开展“智汇春耕”专项行动,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分层分类谋划推进各类专家服务基层活动。  四是着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依托省市县三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乡土人才在技术创新、创业发展、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加大人才服务乡村激励力度,遴选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专项支持,建立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促进专家服务与基层需求对接工作良性循环。加大典型事迹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各类人才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创新创业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人才服务乡村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各类人才在广袤的农村建功立业。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请问,山东目前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又有哪些新打法、新招数?  毕海昕:正如你所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乡村产业基础日益稳固、链条不断延长、业态融合升级,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42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通过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综合利用“四个潜力”,果菜菌、肉蛋奶、水产品均在高基数上实现了较好增长;通过实施龙头企业提振和乡村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超过1.1万家、营业收入超过2.3万亿元,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领跑全国,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产业(300832)新业态也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下一步,将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狠抓落实,紧紧抓住四个“关键支撑”,为乡村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增动能、添活力。  一是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各级农业科研资源力量,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聚焦生物育种、高效农机、绿色投入品等重点领域,瞄准“卡脖子”问题,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推广应用,持续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村入户到田。  二是突出抓好数字赋能。一方面,重点抓好“齐鲁农云”数字乡村大脑建设,不断完善优化、迭代升级数字应用功能模块,健全共建共用共享机制,打造开放的农业农村数据生态,让各类涉农数据“存得下、流得动、用得好”。另一方面,持续抓好各类数字化应用示范,加快建设一批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更多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搞好市场平台建设,推动“齐鲁农超”增量提效。  三是突出抓好开放发展。面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现实,谋划启动实施“名品出海”专项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优质主体,统筹布设境外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海外仓,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建好用好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着力打造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新高地。  四是突出抓好绿色转型。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正在研究制定山东省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预计很快发布。重点是,加快建立健全节约高效农业用水制度,实施养殖业节粮、科学施肥增效、科学用药增效、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等行动,推进资源节约和投入品减量增效。实施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等试点,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海报新闻记者:  可以看出,《规划》结合山东乡村振兴实际,系统谋划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请问,下一步将如何保障规划落地落实?  李秋生: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能落地、能实现。为有效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省有关部门单位将从四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各部门单位将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优化制度供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需求。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各类乡村振兴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重点做好创业农民资金扶持工作,加强对家庭农场、普惠型农户等农村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运用“鲁担惠农贷”等专项金融产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金融“活水”。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加大开放力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参与农业项目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二是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发挥《规划》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导向作用,加强与省委一号文件、农业强省建设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用好“五个振兴”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各级各部门责任落实。以7个重大工程、56项具体行动为抓手,加强工作调度,做好任务细化分解,对任务事项实行动态管理,发生变更的及时按程序更新调整,确保分年度高质量推进。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优化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推动以工代赈提标扩面,探索更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有效办法,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积极发挥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深入开展“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乡村巾帼人才培育集聚行动”,通过行之有效的载体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四是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及时监测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指标,有效评价指标运行情况,适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评估。落实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炼总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做法,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