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网约车平台倡车检及审查司机背景

  • 国际
  • 2025-03-27 02:08:45
  • 57
图:钟志霆表示,研究显示本港每日有意使用点对点交通服务的乘客为120万人次,而目前约19%的需求未被满足。  政府计划今年内就立法规管网约车平台制订框架,有网约车平台昨日提出规管框架原则建议,包括平台及司机均需获发牌照、所有行程须有保险保障、双向评分机制、司机背景审查及车检等。  网约车平台认为,若规管框架过于繁复局限,可能削弱服务的可靠性。有的士车队认为,的士不应与网约车比较,不断提升行业质素,方有破阵之法,并强调合法安全的出行工具才符合社会需要。\港闻报记者 伍轩沛  网约车平台Uber昨日会见传媒,分享研究结果指出,平台至今已共为10万名网约司机提供弹性收入。据Uber委托顾问公司研究结果显示,现时有意使用点对点交通服务的乘客,每日大约有120万人次,随着人口老化及人口增长,预计至2034年,需求增至140万人次。而目前,全港约19%的点对点交通需求尚未被满足,显示网约车平台确实有市场。  “的士跟网约车可并存”  Uber香港区总经理钟志霆表示,欢迎政府就网约车平台规管展开研究,但认为立法要符合三大原则:包括安全至上、服务可靠及灵活弹性。他同意营运平台要有相关牌照,确保所有行程受保险保障,参与的司机亦要先考牌及通过背景审查、车检,以及要有双向评分机制等,但应容许司机灵活选择工作时间,司机及车辆的数量不应设限,“有些司机只驾驶数小时,有些会工作较长时间,需求有很大浮动性。何谓合理的数字,是很难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只知道如果有越多限制,会令到服务、香港市民的体验、按掣召车要等长些时间,对比现在是会变差。伦敦、纽约、新加坡,我们都看见的士跟网约车是可以并存,如果我们失去了现有网约车的特性,香港人的生活会受影响。”  的士业界:两者不应比较  全港有五支的士车队已获政府发牌,并于本月起陆续投入服务,市民出行选择增加。新科发展(国际)有限公司的士车队营运经理黄大海向《港闻报》表示,旗下1000辆的士正进行最后调试及验车阶段,预料七月投入服务。他指的士车队是业界一次大改革,可迎合不同需要的客户,符合网约潮流趋势。他认为的士业界不应与网约车比较,而是做好自己。合法安全的出行工具才能符合社会需要,“(网约车)规管是必须的,否则非法车辆在路上行走,连P牌都做得司机。而且验车考牌等准则亦较宽松。这种风气下,只能衍生出恶性竞争。”  议员倡放宽的士分区限制  立法会议员李浩然一直关注网约车发展,他认为立法监管网约车是大势所趋,同时须让的士与网约车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举例,的士涉及的士牌、保险等费用,而网约车的成本过低,基本没有任何门槛。  李浩然称,全港有1.8万辆的士,但竞争激烈及经济下调等原因,3000辆的士长期被空置。他认为必须提高的士竞争力,例如免除“蓝的”、“绿的”、“红的”的分区限制,容许的士可行走全港,才是符合现时的社会需要,“随着北部都会区发展,新界区逐渐发展起来,与市区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这种分色分区的运作模式需要检讨,有助吸引更多人选择入行。”  网约车与的士如何保持平衡,全球各个城市都正面对挑战。以美国纽约为例,的士数量为1.4万辆,自从网约车盛行后,网约车数量从2015年的1.26万辆,三年间飙升至8万辆,是的士数量的数倍。在的士业界的一片哀嚎下,政府最终停止向网约车发牌以控制数量。如何平衡两者,将是政府的一大工作。  运输及物流局回复表示,正就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的整体供求,以及乘客需求和转变进行研究。工作小组会考虑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各持份者的意见,并尽快向政府提交建议报告。政府在全面考虑工作小组的报告及所收集到的意见后,会于今年内就规管网约车平台订定立法建议,以进一步提升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的质素。

有话要说...